兵团政务网

返乡大学生“入职”司法所,在实践中读懂基层法治的“生活注解”

发布时间:25年07月30日 信息来源: 编辑:
【字体: 打印本页
作者:周华乐

“原来法律条文不是冰冷的文字,每一条都藏着对生活的‘注解’!”7月25日,结束一天体验的返乡大学生石瑞莲合上笔记本,感慨地说。当天,3名返乡大学生以“一日司法助理”的身份走进一二七团司法所,在调解现场、普法街头、模拟实操中,亲手翻开基层法治这本“生活大书”,读懂法律如何为寻常日子“答疑解惑”。

现场调解从争执到握手,注解“邻里和睦”的相处之道

上午的土地流转纠纷调解室里,大学生们像翻开一本“田间案例集”。看着调解员把《农村土地承包法》里的“土地经营权流转”,翻译成“你家租出去的地,租金得按说好的时间给”的实在话;把“流转期限”解读为“租期不能超过你家承包证上的年头,就像借东西不能超了人家说的还期”的朴实道理,最终让为租金拖延吵得面红耳赤的职工群众,在田埂边握手言和。

“课本上的‘用益物权’,在这里变成了让庄稼人不吃亏的‘种地明白账’。”新疆政法学院学生李凤凤恍然大悟,原来法律对“土地安稳”的注解,既有白纸黑字的规矩,更有体谅农户不易的温情。

图片47.png

街头普法从条文到叮嘱,注解“平安出行”的日常细节

大学生们跟随司法所工作人员走访辖区商铺,协助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法》宣传。“大姐,出门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骑电动车记得戴好头盔……”在一家超市里,曾念彤拿着宣传册,学着工作人员的样子向商户讲解。

从一开始的紧张生涩、语言卡顿,到后来能主动回应商户疑问、清晰传递法律要点,大学生们把法律条文里的“安全条款”,注解成了老百姓能放进心里的“出行叮嘱”。曾念彤坦言:“把课堂上学的法律知识讲给大家听,看到他们认真倾听的样子,比死记硬背法条更有成就感。”

图片44

模拟调解从理论到共情,注解“矛盾化解”的平衡艺术

下午的“楼上漏水”模拟调解中,李凤凤试着当调解员。一开始她只顾念“侵权责任法”,结果“双方”各说各理。直到司法所工作人员提醒:“你得先看懂他们的‘潜台词’。”

她恍然大悟,转而先听双方“倒苦水”,再慢慢说“维修费怎么摊才公道”,最终促成“和解”。“原来调解不是硬搬法条,是给矛盾找个‘平衡点’,这门‘生活注解课’比课本生动多了!”李凤凤笑着说。

图片45


法治的注解,写在每一个烟火日常里

体验结束时,大学生们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对法律的“生活化注解”:调解要“先暖场再说法”,普法得“讲家常话”,法律的温度藏在“让群众听得懂、用得上”的细节里。“以前觉得法律是课本里的黑体字,现在才明白,它早把‘怎么过日子、怎么处邻里、怎么保平安’的答案,写进了咱的烟火日常。”曾念彤说。

图片46

这场“注解之旅”,让大学生们读懂:基层司法所的工作,就是把抽象的法律,翻译成群众能懂的“生活语言”。而他们,也成了这些“注解”的年轻传播者,要把这份对法治的鲜活理解带回去,让更多人知道:法律从不是遥不可及的存在,它一直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每个人的柴米油盐、喜怒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