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块馕,静静的躺在边疆集市的角落,见证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也听闻了许多关于边疆执行局的故事......
善执者行,为民者胜。人民法院执行工作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是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最后一扇门,是保障老百姓将“纸上权益”变成“真金白银”的最后一架桥。当我想要开始讲述执行工作的时候,我却不知该从何处开始......但依我和我的小伙伴们的亲身经历和见证者的视角,我非常笃定,讲述执行故事,你就不能只讲述执行。
写执行,不能只写执行,要写危难险阻的迎难而上
2025年2月,第十三师法院执行局接到了一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甲公司向某银行贷款270万元。在经营过程中,因市场变化,经营不善,导致资金链断裂,银行贷款到期无力偿还。2025年该银行向法院申请执行,偿还本金270万元,利息1.81余万元,公证等费用共计2109元。
案件申请执行后,执行干警多次电话联系甲公司,要求其申报财产,配合执行,但甲公司法定代表人郑某总是一拖再拖,甚至演变为失联,拒不履行付款义务。
经执行干警多方走访调查,发现甲公司名下有多辆装载车被停放在尾亚西某一矿场处。
执行干警立即决定前往该地扣押被执行人财产。
该矿场位于入疆第一站星星峡周边,周围人烟稀少,信号中断,且部分道路不通,执行干警的警车被迫多次绕行。
面对重重困难和阻碍,执行干警的决心没有丝毫减弱,他们根据线索,仔细摸排搜索,在经过16个小时的追踪、寻找,最终成功找到停放装载车的场所,并张贴查封公告为后续拍卖变现、兑换案款打下坚实基础,实实在在地维护了申请执行人的胜诉权益。
写执行,不能只写执行,要写笃定目标的矢志不移
2024年,李某因犯危险驾驶罪被哈密垦区人民法院判处拘役2个月15天,并处罚金7500元。
案件进入执行后,执行法官经调查发现,李某名下无可供执行的财产。
面对执行僵局,执行法官并未简单采取强制措施,而是深入走访调查,发现李某家庭因主要劳动力服刑陷入困境,家中仅有母亲1人及5位未成年子女,妻子已离婚离家。
经综合研判,法院启动“刑事执行风险评估机制”,在再三确认李某具有服刑后积极工作以支付罚金的强烈意愿后,创新采用“保民生、促履行”方案,在李某服刑结束后,对其解除其微信、支付宝、部分工资卡冻结措施,允许其按月缴纳罚金,同时为其保留必要的生活费用及医疗费用。
面对不同案件,执行干警秉持“柔性”与“刚性”并重的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多举措,力求将每一起案件办到“极致”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之所在。
写执行,不能只写执行,要写夜以继日的不辞辛苦
“这周末又要出差么?”“晚上回家吃饭么”是电话那头时常听到的牵挂。
“不出差找不到人啊”“到外面随便吃点一会还要蹲点执行”是电话这头最常听到的回答。
执行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役,一个案子三番几次走访,做思想工作;一场执行忙前忙后跑指挥,要确保万无一失。
这些看似简单的日常,却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也许,在别人听来,执行干警和家人的对话里夹杂的是浸湿汗水的无奈,但在我看来,却道出了责任与担当。
查封、冻结、扣划、送达,这只是我们边疆执行局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
在每一个执行案件中,他们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他们始终坚守在维护公平正义的一线。
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刺骨,他们都奔波在调查取证的路上,无论是面对复杂的法律关系还是强硬的被执行人,他们都毫不退缩,用专业和智慧化解难题,自2025年开年截止到目前为止两级法院共执结到位案款共计2904.25万元。
他们是边疆法治的守护者,是“馕”法官,他们始终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执行工作的意义,让每一个百姓都能感受到法律的公平与正义。
无论是“馕”,还是边疆的“馕”法官,我们都懂得执行指标的完成,不是凭空得来的,更不是轻轻松松就能获得的,都是在十三师中级人民法院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在全体干警的辛勤努力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有力支持下实现的。
征途漫漫,唯有实干,为群众兑换“真金白银”是执行工作的终极目标。
我作为一块“馕”,虽不能言语,却默默见证着十三师法院执行局的每一次努力,每一滴汗水。他们就像这片土地的胡杨,坚韧不拔,守护着边疆的公平正义,让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都能安心,让每一份合法权益都得到了应有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