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政务网

兵团70年:为共和国屯垦戍边

发布时间:24年09月18日 信息来源: 编辑:牛洋洋
【字体: 打印本页
作者:半月谈

     作为兵团的图腾,坐落于新疆石河子市开拓者广场的“军垦第一犁”,常引来不少游客驻足围观。在铜雕跟前,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正拆字说“疆”:疆字的右半边,上边一横是阿尔泰山,中间一横是天山,下边一横是昆仑山。上下两个田字,分别指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左半边有一张“弓”,“弓”里护着“土”,代表“屯垦戍边”,说的就是兵团。

       屯垦废,则边疆乱;屯垦兴,则边疆宁。2000多年前,西汉中央政权在新疆开启大规模屯垦戍边。1954年党中央决定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通过创造性转化历史遗产,让“屯垦戍边”的战略之举在西北边疆延续。70年来,一代又一代兵团人扎根沙漠周边、风头水尾,在戈壁荒漠上兴建家园,开创共和国屯垦戍边伟业,为推动新疆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家边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形成维稳戍边新优势

      “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后头,界河边上种庄稼,边境线旁牧羊牛。”在中国和哈萨克斯坦边界上,界河阿拉克别克河蜿蜒流淌。兵团第十师185团护边员马军武检查完桑德克龙口的水源,骑着摩托车返回哨所。登上瞭望塔,他又举起望远镜眺望远方……这是马军武30余年来的工作日常。

2.2

        兵团成立至今,一批批像马军武一样的戍边卫士,如同一棵棵挺拔的白杨,矗立在2000余公里的边境线上。目前兵团已初步形成布局合理、项目齐全、功能完备、资源共享的边境基础设施体系,常态化落实边境管控措施。马军武与妻子巡防30余年的哨所,目前周边已新设多个执勤点,夫妻哨由此不再孤单,两人的相依变为一群人的坚守。

        近年来,兵团边境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高科技装备持续投入使用,实现了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兵团在西北边陲构筑的铜墙铁壁愈发牢固。

        边防巩固,社会稳定,关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而兵团就是维护新疆稳定的“压舱石”。近年来,兵团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扎实做好安边固疆各项工作。

2

       完成维稳戍边的职能,民兵队伍建设是关键。为打造全国一流的民兵队伍,兵团以35岁以下农牧一线职工为主体,组建基干民兵队伍,由武装部统一管理,严管严训,确保随时拉动。“兵源”的充足使民兵队伍结构优化成为可能,基干民兵中党员、退役军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比相较改革前大幅提高。

        随着连队土地承包权、职工身份、民兵义务“三位一体”新机制的落地,连队职工、民兵全部实名制管理并“退一补一”。不少了解兵团、对兵团有感情的职工子女近年“回流”,从地方回到团场,壮大兵团职工队伍。

       每年冬季农闲时期,兵团都要大规模组织民兵集中训练。天山南北雪地之上,民兵训练热火朝天,一位第四师可克达拉市边境团场的干部表示:“现在是真刀真枪训练,大家手上都是口子。”

                                                                       深化改革壮大实力

        和平解放后,新疆百废待兴。发展生产,改变当地一穷二白落后面貌,成为兵团成立之初面临的一场“硬仗”。本着“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兵团进驻戈壁沙漠,在不毛之地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创造出一个个屯垦奇迹。

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体制,充分发挥集约化和高效率优势,确保先进生产技术有效覆盖每个行业领域,一度助力兵团跨越发展。但随着时代变化,昔日的优势逐渐消退,兵团职工群众积极性难以提升,兵团国有企业大而不强问题愈发凸显,对年青一代而言吸引力大不如前,部分基层团场一度面临老龄化、空心化危机。

在党中央部署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深化改革于2017年正式启动。

微信图片_20240918175441

        这是9月4日在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二二四团玉园镇拍摄的苜蓿饲草种植项目(无人机照片)。当地通过在沙漠戈壁种植饲草,起到防风固沙作用。 新华社记者 陈朔 摄

       在基层,兵团深入推进团场综合配套改革,以打破连队“统一种植,统一农资采供,统一产品收购,统一农机作业,统一产品销售”的“五统一”管理体制为目标,通过土地确权入户等改革措施,充分释放职工群众积极性、主动性。

       “大家有了身份地,自己给自己干,积极性一下就上来了。”兵团第五师双河市81团副团长周敬祖说,尽管当地早就引入了经济作物夏黑葡萄,但连队统一经营时职工积极性、主动性有限,“现在葡萄品质逐年向好,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团场综合配套改革后,兵团基层团场实行土地、职工、民兵“三位一体”,职工的身份地就是“自主经营田、民兵义务田”,职工在享有身份地权利的同时,必须按规定参加民兵组织,履行民兵义务,坚持训练执勤,服从指挥调度。

       与兵团屯垦事业一同发展壮大的还有兵团国有企业。作为兵团党政军企合一特殊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兵团国有企业也一度面临政企不分、权责不明、经营状况不佳的困境。

      为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兵团相继合并重组成立中新建物流集团、兵团能源集团、兵团文旅集团等一大批更加契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将164家国有“僵尸企业”全部出清,国有企业实现了“止血止亏”和“瘦身健体”。截至去年底,兵团国有企业资产总量超过6500亿元,较改革前增长38.8%。

      “我们坚决压减长期亏损、缺乏核心竞争力、与主业缺少互补性的企业。”天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张强说,作为工农商一体化的兵团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正是通过深化改革,企业近年来才实现了高质量的高速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启动以来,兵团在基层团场、国有企业、财政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2023年,兵团生产总值达3696.58亿元,比上年增长6.9%,人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元。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兵团粮食总产增量90.6万吨,以占全国0.39%的种植面积创造了全国增量10.2%的优异成绩。

                                                                  兵团精神凝心聚力

        成立70年来,来自五湖四海的一批批有志青年,在兵团精神的感召下,投身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壮丽事业。

          “塔克拉玛干沙漠被称作死亡之海,但70多年前却被战友们征服过。”最后一位健在的沙海老兵杨世福老人说。1949年的冬天,杨世福和战友昼夜徒步行军,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解放和田。杨世福回忆说:“我和战友们手拉着手,走一步退半步,狂风卷着沙砾,像刀子一样打在人脸上,但我们硬是走过来了。”和田解放后,老兵们就地转业、铸剑为犁,住低矮的地窝子,喝苦咸涝坝水,在亘古荒原用双手开垦出万亩良田。

          热爱祖国,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无私奉献,扎根天山南北,无怨无悔屯垦戍边。杨世福等军垦老兵用实际行动践行何为兵团精神。2018年,沙海老兵的故事被拍成电视剧,兵团精神通过银幕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弘扬。

         位于石河子市的兵团军垦博物馆里,一件打满补丁的军大衣格外醒目。洗得发白的军大衣衣袖上,因一层又一层的补丁而变得僵硬挺直,羊皮破了补上棉布,棉布破了垫上纱布,一块巴掌大小的地方就有15块补丁,整件军大衣补丁多达296块。“看着这件军大衣,仿佛置身在兵团成立之初艰苦创业的现场。”博物馆馆长甘霖说。

      为更好讲好兵团故事,博物馆挑选300多件馆藏文物进行3D扫描并制作成课件,在当地100个社区、43所中小学授课。同时,博物馆还对包括军大衣在内的9件国家一级文物进行修复和复制,积极开展外出巡展,让红色文物“走出去”“活起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学子,毕业后选择扎根兵团发展事业、开拓人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因受兵团精神感召而留,再亲身践行和弘扬兵团精神。

      位于南疆盆地的图木舒克是一座年轻城市。傍晚行走在图木舒克的街道上,河水川流不息,绿树随风摇摆,自行车骑行队伍穿行而过,篮球场上欢呼声此起彼伏,电影院外则聚满了刚刚散场的年轻人……新疆政法学院教师谢子良下班后经常在城市绿道散步。2019年,他通过“人才引进计划”从老家湖南来到图木舒克,成家、立业、结婚、生子。谢子良说:“如今的图木舒克市,充满了活力、希望,在这里大有可为。”

        塔里木大学是兵团建在沙漠边缘、胡杨林中的大学,从成立至今,一直如胡杨般坚守大漠。建校66年来,塔里木大学培养输送了10万余名毕业生,85%的毕业生在新疆就业,69%的毕业生扎根南疆。塔里木大学校友、昆玉市225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专业技术员赵升明说:“作为基层农业干部,脚上沾了多少泥,对农民就有多少情。”10年前,河南小伙赵升明来到新疆,现在已经成了地地道道的本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