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的傍晚,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十四团三连的法治文化广场上,孩子们在“撒欢”,老人们悠闲地下棋聊天,来往的路人不时在法治文化宣传长廊下驻足学习,这一幅幅欣欣向荣的生活画卷生动展示着新时代法治乡村的风采。
乡村振兴,法治同行。近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用法治赋能乡村治理 ,用法治思维畅通乡村发展“经络”,着力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以红色基因活源,描绘“底色红”
6月,在359旅纪念馆里,司法警蓝们身着制服,右手握拳,铿锵有力地重温入党誓言,植根于359旅前身的主题党日活动,让干警们汲取奋进力量,并转化为法治为民的实际行动。
师市以基层党建“三化”建设为契机,在全师20个团(镇)乡、街道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公共法律服务新阵地;投资200余万元打造师市法治文化公园、连队(社区)宪法文化阵地等69个。按照“法治+党建引领”“法治+村民自治”“法治+特色农业”“法治+乡风文明”“法治+乡村旅游”等方式,以点带面实现师市法治乡村建设“一团(镇)一特色、百村百面貌”,提升农村群众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枫桥经验“根骨”,夯实“法名片”
“有了矛盾纠纷找调解室,一些小纠纷我们不用费神费力跑法院,在社区就能把矛盾解决,省时省心。”十六团新开岭镇日月星光社区居民王大爷在社区矛盾纠纷调解后的真实肺腑之言,也是师市“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的现实写照,
践行“司法为民”理念,积极探索人民调解新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名人”社会威望优势,品牌调解工作室相继在师域内“落地开花”。紧密结合“枫桥式司法所”创建,发挥与派出所、人民调解工作室合力,为推进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提供硬核支撑。目前,一师组建人民调解委员会373个,选配人民调解员2177人,建立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215人,实现师市、团镇(乡)、连队(村、社区)调解组织全覆盖。
十三团芳心调解老党员银发工作室、十四团老何调解工作室、十一团伍兴龙调解工作室等17家“品牌调解工作室”正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熠熠生辉,国家级优秀人民调解员、兵团人民优秀调解员为乡村法治建设添砖加瓦。2023年至今,共调解纠纷1200件,调解成功率98%以上,涉及人数3400多人,涉及金额5000多万元。
以法治实践“赋能”,振兴“产业旺”
近日,在第一师十二团南口镇二十一连,连队党支部书记党春苗正和驻团(镇)律师商议集体资产流转、出租土地合同细则。
“原合同即将到期,部分合同要续签了,我们得再好好看看,有些细则条款是不是要再修改完善一下。”党春苗一边翻阅合同,一边咨询律师说道。
法治护航产业。2023年,十二团二十一连实现年产值6000万元,职工人均收入6万多元,相比2022年增长10%,致富增收由梦想照进了现实。
“我们这里可以春天赏杏花,夏天摘大杏,秋天赏胡杨体验农事、看维吾尔民族文化演出,冬天游玩沙漠、吃农家饭菜……如此祥和安定、团结和谐良好氛围的背后,离不开法治的保障。” 第一师十一团党委书记、政委曾晓表示,如今已有20多家企业来团(镇)来投资,他们有不懂的法律问题都可以咨询村法律顾问,正是因为这样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来团(镇)经商的企业才一年比一年多。
学法用法,惠民惠农。第一师司法局大力推动普法“进连”“入社”“到人”。目前,全师已培育有引领带动作用的“法律明白人”1716人,“学法用法示范户”1.2万余户。学法、用法意识不断增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能力不断提升。
为更好地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乡村振兴,第一师司法行政系统开展了乡村企业“法治体检”专项活动。聚焦团(镇)村重点产业项目,组织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为乡村企业进行“法治体检”,宣讲涉农法律政策,对企业负责人和员工进行法律培训,指导企业依法合规经营,帮助企业防范化解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