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政务网

兵团昆玉:三个“实现”绽放如画“枫”景

发布时间:23年12月08日 信息来源:昆玉长安网 编辑:欧阳润楚
【字体: 打印本页
作者:

近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枫桥经验”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治理方面的独特优势作用,探索“3+3”工作法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调解,扎实开展“昆仑山下古丽花”人民调解品牌创建工作,展现了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边疆民族地区的生动实践。2021年以来,皮山农场昆泉镇获评为全国新时代“枫桥式工作法”单位,皮山农场司法所被评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225团司法所荣获“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称号,一幅幅动人“枫”景正在昆岗大地绚丽绽放......

创新建立“专职+兼职+辅助”人民调解队伍,实现“矛盾不上交”

组建人民调解工作队伍。研究制定《第十四师昆玉市专职人民调解员管理考核实施办法》,构建起“1+1+1”调解员网络。招聘一批高学历、懂双语、熟环境的当地职工群众和职工子女任专职人民调解员,返聘一批人缘好、经验丰富的退休干部、老党员等作为兼职人民调解员,同时将基层派出所、警务站作为补充力量,实现师市、团场、连队(社区)人民调解员全覆盖。目前,师市现有调解员员456人,其中专职人民调解员75人,兼职人民调解员381人,19人当选连队(社区)“两委”,3人考取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资格证,1人荣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9人荣获“兵团优秀人民调解员”荣誉称号。

构建人民调解工作体系。研究出台人民调解工作体系建设方案,推动建立覆盖团场、连队(社区)、片区(小区)、楼栋(单元)的四级人民调解网格体系,依法依规调解矛盾纠纷。截至目前,依法成立团场(街道)、企事业单位等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82个,实现人民调解工作体系全覆盖。

打造人民调解工作品牌。坚持党建引领、行业主管、基层主抓“总要求”,统筹考虑地域民俗风情和专职人民调解员女性占比80%以上等现实情况,确保专职人民调解员源自基层、扎根基层、熟悉基层、服务基层,做到“三统五有”(即统一标识标牌、程序制度、印章文书,有办公场所、组织体系、规章制度、专职调解员、工作台账),以此为基础打造“昆仑山下古丽花”人民调解品牌。

拓展丰富“自治+德治+法治”联动治理模式,实现“平安不出事”

激发自治活力,夯实基层治理之基。以体系建设为切入点,发挥职工群众主人翁精神,加强连队(社区)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成立由党员、职工群众代表、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等为成员的民主协商议事小组50个,实现连规民约全覆盖。

坚持德治为先,铸就基层治理之魂。建成师团连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56个,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总队1个、志愿服务大队8个、志愿服务分队149支,“1+8+N”志愿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常态化开展“美丽连队”“兵团好人”“乡村振兴英雄榜”“优秀家庭”等活动,挖掘身边好人好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群众见贤思齐、向上向善、尊老爱幼,累计开展评选活动60余场次,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

强化法治保障,筑牢基层治理之本。积极发挥团场司法所、信访、派出所等部门功能作用,构建“三调联动”机制,搭建矛盾纠纷化解的转送联系纽带和行政调解通道,借助“多网合一”网格化治理,充分整合各方力量资源,建立预警机制、评估纠纷风险,同时实行矛盾纠纷调处跟踪回访制度,通过定期回访有关当事人,了解调解成效,防止矛盾反弹或遗留后患。

践行深化“上门+入户+全天候”服务群众形式,实现“服务不缺位”

由“群众上访”向“上门走访”转变。调解员利用自身人熟、地熟、环境熟以及懂双语“自家人”身份,结合走访排查契机,积极搜集社情民意,掌握职工群众关注的热点、敏感问题,及时发现问题线索,做到“未发先知,一动即知”,提高预测预警预防能力,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

由“群众找服务”向“干部送服务”转变。转变以前办公室坐等调解的工作模式,开展主动式、个性化调解服务,开展上门调解、田间地头调解,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争取民意,赢得民心。

由“日常式”向“全天候服务”转变。积极参与基层平安建设各项工作,依托品牌队伍,通过群众法治大培训、专题法律法规培训、每周一“国旗下的宣讲”等,讲解妇女权益保障法、民法典、反电信诈骗等法律法规,切实提高职工群众法律意识。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要把人民满意作为价值追求,主动问需于民,做到服务不缺位,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党委将持续以人民为中心,把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与深入学习贯彻主题教育有效融合贯通,不断夯实调解工作群众基础,全力确保社会大局稳定,让昆岗大地“枫”景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