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政务网

从三个100% 看“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的法治温情!

发布时间:23年11月09日 信息来源:第一师党委政法委 编辑:李 忠
【字体: 打印本页
作者:周 隽、张娅萍、宫江山

张家盖房挡了王家的光高家的大棚占了邻家两分地赵家的羊跑进了李家的小麦地……这些“鸡毛蒜皮”,正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十团昌安镇专职人民调解员李照伟的日常,事虽小但件件都要用心化解,调解不是“息事宁人”,而是要找准症结解心结。

640

10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组织召开全国调解工作会议,对999名人民调解员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李照伟入选其中,被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

“说理,得找老李”

“好哥哩,你听我一句劝,你两家这矛盾真是因为这几棵树吗?那还不是因为心里憋着一股子气呢!”
  “叔呀,咱有啥事要好好说呢,都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跟我说说。” 

一张小圆桌,当事双方和调解员围桌而坐,喝着茶,聊着天,你一句我一句,当事人摆事实,调解人评道理,释法说理、谈情说法,让原本脸红脖子粗、剑拔弩张的当事人在一片欢笑中达成和解。

640

如今在一师十团昌安镇,小到鸡毛蒜皮,大到房屋田地,大家首选找老李调解。

在李照伟看来,解决个案并不仅仅以化解矛盾为目的,调解就在于做到“调解一案,教育一片。”

“以一起纠纷作为生动的普法案例,息怒又息讼,能够缩短群众与法律知识的距离。”李照伟成就感十足地说。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其实就是心的距离,我要努力帮助当事人一笑泯恩仇。”

在李照伟看来,法律诉讼可以维护权益,但可能并不会真正化解双方的矛盾,做群众工作其实重在沟通和理解。

640 (1)

自从事调解工作3年来,李照伟带领的“和事佬调解队”累计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60件,所调解纠纷涉及金额约1000万元,经他调解达成协议后无一例当事人反悔或不履约,实现了调解结案率、协议履行率和群众满意率三个100%。

一个人到一个团队

2022年,老何从小焦店里赊账买了30袋玉米种子,因未按说明播种,收获惨淡,老何把原因归结为种子质量问题,小焦则认定老何操作不当,此事一直悬而未决。

第二年,老何又从小焦店里赊账买了价值2万余元的化肥和种子,却拖欠着不还钱。

二人街头偶遇,矛盾激化,小焦拦下了老何的电动车。

僵持不下去的二人找到了老李,老李问原委、摆事实、讲道理。开始双方互不退让,老李又采取“背靠背”调解后,双方各退一步,最后握手言和签订了调解协议。

640 (2)

“我要了快一年的钱,最后经过调解,顺顺利利要了回来,这让我对调解有了兴趣。”那以后,小焦主动找到老李,加入了人民调解队伍,成为调解团中雷厉风行的那一个。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为了让乡贤参与调解,让精英发挥力量,李照伟借助十团调委会平台,做好“联”字文章,组建了一支包括律师、法律工作者、法官、心理咨询师、行业专家在内的调解志愿者团队,为群众解疑释惑。

640 (3)

如今老李所在的十团人民调解员队伍共有123人 ,他们走家串户,聊家常,说法理,摆正了群众的需求,更是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形成了党群共参与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左手调解  右手宣讲

夕阳西下,十团文化广场沐浴在余晖的彩霞中,晚风徐徐送来一阵阵花草的清香。

“双方和谐达协议,一个个提笔把字签,个个都夸咱调解员......”在广场舞台上 ,快板表演者张晓丽一手打着快板,陶醉地说唱着。

法治文化演出在欢声笑语中丰富了群众生活。

640 (4)

李照伟调解之余还尝试着以文化为载体,用理论宣讲、文艺说唱等形式和通俗易懂的乡土语言,把党的政策、法律知识转化为口头语、家常话。

去年,老李发起成立了“法治小喇叭”理论政策宣讲志愿服务队,招募各类“法律明白人”“乡土名人”“草根艺人”等志愿者30名,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法治理论宣讲与艺术化宣讲相结合,通过“微演出”“微课堂”等形式,开展一系列宣讲活动,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640 (5)

以前是我一个人讲得多,现如今大伙儿都能讲,个个都成了‘铁嘴’。”老李说,我们志愿者服务队员同时兼任“三大员”:群众需求的收集员、理论政策的传播员、矛盾纠纷的化解员。

一年多来,“法治小喇叭”先后在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法治广场等举办各类宣讲活动30余次,听众9000余人。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需要凝聚大伙儿的智慧,法治宣讲才能常讲常新,才能把法治的好声音送到百姓心坎上。”老李说。

如今,李照伟,已成为一个群体的化身,一种工作机制的标杆。社会治理,政府不是唯一的承重墙,基层人民调解员也参与其中,和时代相向而行地传播法治精神、调解矛盾纠纷、唱响党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