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法院将化解执行“痛难堵”作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突破口,举全员之力,统一思想、明确目标、落实分工、压实责任,展开“春季执行攻坚”的强大攻势,多年历史性执行积案得以化解。
今年一季度共执结案件506件,结案率70.38%,兵团法院系统排名第一,执结到位金额2138万元;有财产可供执行案件法定审限内执结率92.92%,兵团法院系统排名第三。

规范化管理
增强内力治“痛点”
破解执行难题,抓好执行队伍建设是关键。年初,按照人岗相适的用人原则,第十三师中级法院党组选拔优秀干警充实到两级法院执行队伍中,选优配强执行力量。
2月18日,第十三师中级人民法院召开两级法院2023年度第一次执行工作推进会及执行业务研讨会,会议通报了两级法院执行质效指标, 分析了当前形势,对抓好全年执行质效,高质量完成全年执行工作任务进行了安排部署。
针对执行中的疑难问题,组织专业团队逐案分析原因,制定对策。围绕执行专业知识、规范执行、信息化应用等重点内容,开展集中授课、一对一指导,提升执行干警的执行业务技能,规范执行干警的执行行为。
在两级三院执行局建立周排名、月总结制度,及时掌握执行干警办案进度,在总结的过程中开展经验交流、解惑答疑,进一步提升执行干警的办案实务能力。
成立“春季执行攻坚”专项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建立常态化指导督查机制。
活动中,中级法院执行局紧盯重要执行环节,先后对基层法院开展“一回头四通报”,即对执行案款发放问题整改情况回头看,对执行案件收结案情况、执行员办理执行案件情况、长期未结执行案件情况、“一案一账户”运转情况进行通报。紧紧抓住首执案件的执行,常态化开展集中执行、积案清理、案款集中发放。
通过常态化督导检查,切实发挥好中级法院对执行工作的监督指导和引领带动作用,不断提升两级法院的执行质效指标。

针对性举措
激发活力解“难点”
打破执行壁垒,穷尽措施查控可执财产。财产查控既是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核心,也是执行工作的难点,十三师中级法院不断丰富财产线索核查措施,实现财物“一键清查”,执行法官只需点击鼠标就能对被执行人在全国所有金融机构、网络虚拟账号的财产查得到、冻得住、扣得了。对隐匿财产、拒不履行义务的失信被执行人,通过拍卖、拘留等多种形式,硬起手腕,强力推进执行攻坚。
对网络查控系统未发现财产的案件,多措并举深挖执行潜力,并将财产调查范围延伸至社保、户籍、居委会等内容信息,综合运用实地查找搜查、委托执行、悬赏举报等措施,全面调查、核实被执行人财产状况,穷尽财产调查、执行措施。活动中累计查控案件1200余人次,有效解决查人找物难。
加大惩治力度,重拳出击震慑拒执“老赖”。开展“执行猎赖”行动。通过新媒体、“红黑榜”、电子屏、公告等多种形式,促使被执行人主动履行。加强对隐匿财产、抗拒执行行为的追究力度,用足用好限制高消费、失信拉黑、拘传拘留等强制手段,强化执行威慑和执行惩戒,保持对消极履行、逃避执行行为重拳打击的高压态势。
通过集中开展“执行猎赖”行动共计限制高消费140人次、纳入失信执行人名单95人次、拘传21人次、拘留3人次,打消了“老赖”的嚣张气焰,树立了司法权威。

把准执行时机,出其不意攻克“躲执”行为。被执行人逃避执行的“躲猫猫”行为,经常导致执行干警在上班时间无法找到其踪影。十三师法院执行局转变“作战”思路,对梳理出的重点被执行人采取“夜间+假日”执行模式,根据个案差异性、被执行人履行能力等情况,灵活采取执行措施,同时依托家人、亲属、社区工作人员劝解,形成执行合力。
“夜间+假日”执行行动,让长期躲避执行的被执行人认识到了严重后果,执行攻坚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季度共开展夜间执行52次,假日执行21次,锁定长期处于“消失”状态的被执行人行踪12人,拘传5人,成功执行案件43件。
全方位发力
凝聚合力疏“堵点”
法院执行工作从来不是执行局的单打独斗,需要“内部协作+外部助力”的联动大格局。
今年以来,十三师法院进一步强化内部审执衔接,在审判阶段融入执行思维,加强财产保全、提升裁判质量、加大释法力度,为执行奠定良好基础。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推动构建执行工作联动协调机制,形成执行合力。
通过联动执行妥善化解疑难案件166件,执回案款662万元。通过与公安局、银行、社保局、社区等单位联动配合,精准搜集当事人信息,有效提高执行效率。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搭建“智慧执行”平台,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网络执行,通过社会力量破解执行案件21件,执回案款112万元。

一季度以来,第十三师法院牢牢扭住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聚焦司法改革新任务,优化执行队伍,完善执行举措,加大执行力度,为破解执行“痛难堵”问题,打出一系列执行攻坚组合拳,震慑了失信被执行人,提升了司法公信力,保障胜诉当事人的“纸上权利”变为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向着“切实解决执行难”的目标不断迈进。


